最近,美国市场上掀起了一波针对大件消费品的抢购热潮。在社交平台与消费者论坛中,有用户晒出在Costco、Walmart等大型连锁卖场“抢电视”的实拍图,标榜“物美价廉”的中国品牌电视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。这一现象表面上看似“中国制造”在美热销,实则是美国关税政策调整带来的连锁反应,也是中国电视行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面临的新考验。 美国消费者“提前备货”的主要原因,正是由于对物价上涨以及潜在关税影响的忧虑。作为中美贸易摩擦影响下的直接体现,美国方面对中国制造电视加征关税的举措,已在2025年初开始发酵。这一政策不仅抬高了中国电视出口至美国的成本,也使得部分美国消费者选择在关税落地前“抢先一步”购买,形成短期内的抢购现象。 图片来源:奥维云网数据 根据最新的奥维睿沃(AVC)统计数据,2025年前两个月,中国大陆电视出口总量为1509万台,同比增长6.7%;出口总额达20亿美元,同比增长1.4%。整体出口表现稳定,显示出中国电视产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同期中国电视对北美地区的出口量却降至142万台,同比大幅下滑19.2%;其中,对美国的出口更是下降26.6%,出口额受到明显冲击,这背后无疑是关税政策的影响在持续深化。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趋势:中国电视企业“出海”之路,已经不再依赖单一的北美市场,转而积极开拓更广阔的新兴市场。 关税倒逼产业升级与市场多元化 面对不确定性,中国电视制造商并未止步,而是选择“多线作战”:一方面加快向新兴市场的渗透速度,另一方面加大对海外产能的布局。 例如,近年来包括海信、TCL、创维在内的头部电视品牌纷纷在越南、墨西哥、波兰等国家设立海外工厂,以规避高额关税和缩短供应链半径。这不仅降低了对单一市场的依赖,也提升了企业在地化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。 与此同时,中国电视厂商也在积极调整市场结构。东南亚、中东、拉美、非洲等地成为新的“增长极”。这些区域消费者对智能电视、高清大屏等产品的需求不断上升,为中国品牌提供了充足的增量空间。 技术与品牌双轮驱动,中国电视不再“只拼价格” 过去提到中国电视品牌,许多消费者的第一反应是“价格便宜、配置高”,但如今,这样的标签正在被重塑。近年来,中国电视制造商在显示技术、系统交互、音画质量、内容生态等方面持续加码,推动产品向中高端市场迈进。 以TCL为例,其2024年推出的Mini LED旗舰产品在欧美市场获得高度评价,甚至在部分高端段位与三星、LG等国际品牌正面对抗。而海信则在ULED X、激光电视领域持续发力,并依托全球体育营销布局(如世界杯、欧洲杯等)不断提升品牌形象。 “性价比”不再是唯一卖点,技术实力和品牌号召力逐步成为中国电视出海的核心竞争力。 海外产能布局成制胜关键 面对不确定性的国际贸易环境,“就近生产,就近交付”成为新的主流逻辑。加快海外产能布局,不仅能有效规避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,还能缩短交付周期,提升用户满意度。 目前,中国家电企业在全球主要市场的本地化产能布局已初见成效。例如,TCL在墨西哥的Tijuana工厂,年产能高达千万级,主要供应北美市场;海信则在南非和东欧设立了多个生产基地,深耕非洲与欧洲腹地。 同时,随着智能制造与AI技术的引入,中国企业的海外工厂不仅仅是生产基地,更成为技术输出与品牌传播的前沿阵地。 总结: 回到美国市场的“抢购潮”本身,这一现象虽暂时带动了销量,却也提醒我们警惕“表象繁荣”下的结构性挑战。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深刻变化,中国电视制造商不仅要在出口目的地多元化、产品技术差异化方面下功夫,更应借此契机推动全球供应链与产业链的重塑。 在全球通胀压力加剧、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持续的背景下,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也在悄然转变。海外市场对性价比高、功能智能化、服务便捷的家电产品需求上升,这恰恰是中国制造的优势所在。因此,持续推动产品创新、加强品牌建设、优化全球渠道网络,仍将是中国电视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。 抢购潮终会平息,长远之计更显重要。在全球家电产业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,中国电视品牌唯有坚定不移推进全球化战略、提升综合竞争力,才能在变局中破局,在挑战中突围,为中国制造在全球赢得更大的舞台。 |
原创栏目
家电热点
家电视频
IT百科
家电热词
网友评论
聚超值•精选